2020年9月2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的一段發言,席卷了大江南北。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據悉,面對美國關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質疑,外交部發言人擺出了鐵一般的證據。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協議碳減排,履行《巴黎協定》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3%,超額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來自我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累計已經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超過28萬噸,占發展中國家淘汰總量半數以上;和有關國家及國際組織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同時,我國還沒有止步于此。
在第75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中,我國主動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
隨后,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就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上回應此事。表示新目標要求更高、影響更深遠,且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這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也將為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抓手。
盡管,我國曾多次提到,“經濟體系和能源結構尚未完成根本性的轉型”、“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這并不妨礙我國樹立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業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走出一條“雙循環”的中國特色道路。
而且,為“十四五”奠基,誰都沒有懈怠。
2019年,我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又上升了近4個百分點;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PM2.5濃度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再降2.4%;4大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都超過了3%;“十三五”7項約束性指標提前完成2020年目標。
不論是推動了700多萬戶散煤治理,86%煤電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1萬多個飲用水水源地問題的整改,2500多個黑臭水體的消除,還是2.5萬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成,40%以上進口固廢的削減,以及53.1萬件環保舉報的辦結,1.6萬件第二輪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轉交群眾舉報問題的辦結......數據的背后,即是真相。
如果把應對氣候變化單獨列出來,未嘗不可。
生態環境部通報,我國已經初步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一方面,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火速下降,另一方面,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并獨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榜首。
另外,截至2020年8月底,我國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為4.06億噸,累計成交額約為92.8億元。共有超2800家重點排放單位,和超1000家非履約機構參與了試點碳市場。總的來看,我國已經成為配額成交量規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場。
總有人,會看到我國為保護環境做出的努力。
比如日本環境衛生中心理事長曾說,“近年來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曾說,“親眼見證了中國生態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
澳中工商業委員會北領地分會主席曾說,“中國在解決自身環境問題的同時,還推動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擔當”。
巴黎第八大學教授曾說,“我們看到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努力”。
這一切,當然不會是隨口說說。
2020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正式生效,這意味著以車船稅、環境保護稅、煙葉稅、耕地占用稅、資源稅為基礎的5大資源環境類稅種全部完成立法。
資源有價,不僅僅是停留在環保教育宣傳中的常用詞,而是真切寫在法律上的有償條文。以“污染者付費”為核心的稅制是我國進一步牢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保護網,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社會的建立,并不介意有理有據的“明碼標價”。
更進一步,這也是推動企業綠色轉型,深層次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動力。我國仍在上升渠道的經濟發展態勢,已經實力證明,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有機統一,既有理論基礎,也有現實基礎。反映到企業經營上,同樣成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從打響環境污染攻堅戰,到發起生態修復保衛戰;從碎片化的“堵缺口”,到統籌部署的綜合“大整改”,全面梳理環境問題。“海綿城市”建設、“無廢城市”建設、“長江大保護”行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河湖長制、環保督察......這場綠色風暴,可不是小打小鬧,裝裝門面那么簡單。
就在近期,我國一周內發射升空三大衛星——海洋二號C衛星、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為我國獲取更多環境監測數據。前者與海洋二號B星的“雙星匯聚”,直接帶來了6小時覆蓋8成海面風場的效應。后者一箭雙星,將廣泛服務于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水利、農林等領域,進一步滿足相關數據的獲取需求。
這只是冰山一角,為了能夠繼續書寫我國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篇章,我國提出了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28條意見。以期到2025年,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越來越多的發展樣本從生態扶貧,美麗鄉村游,漁光互補,種養結合,秸稈資源利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再生水回用,節能降耗改造,生物油推廣,分布式能源系統建立,大數據網絡接駁等嘗試中,走進了現代化建設的滾滾洪流中。
“天藍不藍,大家都看得見”,外交部發言人如是說。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