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至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在固原市召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第二次推進會。
會前還實地考察了渝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涇河源鎮河北村鄉村治理和全域旅游、三關口生態治理工程、陽洼流域生態治理項目、紅河鎮柴溝流域產業發展項目、彭陽縣生態城市建設項目情況。
說起彭陽,不僅曾是“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區首個生態建設模范縣”等稱號的獲得者,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及第八批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
由于山多川少,溝壑縱橫,又歸屬黃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因此長期以來寧夏都很重視彭陽水環境治理和流域治理工作。
彭陽確立了“生態立縣”的理念,通過一系列策略,力爭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先行者。
策略一:水土治理單元化
【把每條小流域既作為一個完整的水土治理單元,又作為一個經濟開發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綜合治理。】
例如,以農田為主的“糧袋子工程”,以庫壩為主的“水源工程”,以林草為主的“生態工程”,以道路為主的“通道工程”。這種統籌山水田林路草的規劃模式,結合了工程、生物、耕作等各種措施,有幾個典型的例子。
即“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陽洼流域立體生態治理模式,“上保、中培、下開發”的南山流域生態開發模式等。業界仔細研究過彭陽這種小流域單元治理思路,以及其重點圍繞的“七大工程”——
以農田為主的“溫飽工程”,以窖壩池為主的“集雨工程”,以林草為主的“生態工程”,以道路為主的“通達工程”,以生態移民為主的生態修復工程,以景觀型為主的“精品工程”,以致富型為主的“惠民工程”。
這也關系到接下來要說的↓↓
策略二:“流域治理+精準扶貧戶”機制的探索
【以生態林與庭院經果林相結合,實行山、水、田、林、路、澇池、庭院經果林、流域廁所、垃圾點等綜合治理】
“天變藍、山變綠、地變平、水變清、人變富”,這是彭陽對標的準則,也是“生態立縣”理念的具現化。以新農村建設為主,實施生態移民和精準扶貧工程,在縣域內形成了田格化的道路網絡,山頂、山坡、庭院、河谷川臺等各個角落,構成新圖景。2018年,彭陽的旱作梯田就入選了“中國美麗田園”的10個梯田景觀之一。
至此,彭陽縣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成果顯著。如紅河鎮柴溝流域,治理項目總投資1.17億元,造林綠化3300畝,水庫聯蓄聯調灌溉用蓄水池、水源工程等已完成。
如茹河流域,在實施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系統工程基礎上,連通10座水庫,林木覆蓋率由3%提高到28.7%。同時,茹河彭陽全境污水實現一級A標準排放,水質由劣Ⅴ類變為Ⅳ類。
據彭陽縣人民政府的數據顯示,共治理小流域134條178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1983年的11.1%提高到76.3%。
我要評論